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影片「(照顧我們所愛的人) 吳若權:因為我們都內疚。」觀後心得


(影片相關內容轉貼自 youtube)



媽媽中風後,吳若權擔起照顧責任,外界看他為了照顧父母,犧牲放棄許多,但他認為是「父母犧牲肉身教導我們,你可以擁有更完整的人生」。作為中年兒女的告白。子女擔心沒照­顧好父母,父母也覺得耽誤了子女,正是兩代間最深的為難...


影片內容如下

哈囉,我是吳若權

我們這邊有個觀念,我想分享給聽眾朋友

這個觀念叫做,多鼓勵老人家做自己的事。



讓我們一起來關心,老年人的身體跟健康。



就是她在一個禮拜六的早晨,去菜市場買菜,

就彎下腰,就在那一刻當中她就昏倒了。

我媽當時就,沒有意識的,就講說救我、救我。

到了醫院檢查才知道我母親是,腦幹出血的中風。



一個很健康的婦人,早上提著菜籃,去市場買菜,然後,

就是她人生最後一次,好手好腳的走出去,她就再也不能夠

好手好腳的走回這條巷子



我到最後就是,把工作的業務,呃,做了一個比較大的割捨。

就,那三年的時間你每天就是在打仗,五點多起來,然後先到公司去,

七點多八點我就可能就回到家裡,載她去一個中醫診所,那我父親就會陪著。

那我再趕回去公司工作,一直到半夜。



我母親生病之後就變成,我跟我父親都要轉為一個,照顧者的角色。



有一天,我正好不用工作,我開車出去的時候,我就很下意識的看那後照鏡,

發現我沒有梳頭,而且我只是看了一眼...然後我很驚訝地是,我父親從後座,

他就從他的口袋裡面 (哽咽, 沉默...),就拿了一個梳子給我。

那一刻我非常的震撼...我覺得,我父親是一個這麼體貼的人,為什麼我,

一直都沒有發現..



我突然覺得,其實我也很愛我的爸爸,

只是...我們從來就沒有這樣的相處過。

......父親走了之後,就變成我,代替了他的角色。



回到那個時間就是,我母親就常常,只要我父親晚個一兩分鐘回家,

她就會很難過,很難過。

在那時間其實不了解,她是憂鬱症。

只是覺得她身體,可能不好。

有時候媽媽比較好睡,她情緒比較穩定好睡的時候,其實坐在病床旁邊,

自己會非常的難過,會覺得說…(難以啟齒)

我是不是,為了減輕我...照顧的… … "負擔",然後...就,就讓她這樣一直睡...



之前我就是選擇跟我父親,親自照顧。

那,其實在台灣目前的經濟狀況,還有家庭的結構裡面,

那是一條非常吃力的路。

不花錢的結果是,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

那,一直到我父親突然間病倒之後,我才發現,

「我們是需要幫助的」。



台灣對於這個,需要長期照顧者,表面上看起來很多選項,

可是我覺得,對於大部分的,家庭來講其實是沒有選項的。

如果你經濟狀況不好,你就得自己獨力照顧,

如果你,再權衡你的收入跟付出的成本之下,

你第二個的可能就是請,外籍勞工朋友。



我覺得應該給老人家,就是,「有尊嚴的照顧」。

然後,「有情感交流的照顧」。

少了人的靈魂的依靠,少了情感的交流,

它只是一個,「類似生命維持器的系統而已」



子女一直覺得沒有把父母照顧好,

父母一直覺得他拖累了子女。

身為中年子女的我們,也許我們有比父母更大的恐懼,

因為方向盤在我們手裡,可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



(讓台灣成為友善高齡的社會。)


 我的心得:

其中最掙扎的在於照顧者的部分。
就如同之前褚士瑩先生所分享的。

當照顧得很好,卻發現自己可能先倒下,
照顧得不好,為了自己不要垮掉,卻難掩是否為了自己而讓親人先走的罪惡感。


這種掙扎。
是最現實的無法承受之重。
所以才需要分擔。


褚士瑩先生之前的著作,「忘了」就是台灣唯一一本,站在「照顧者」的角度,提供他們可能需要的協助、觀念、資訊等等的一本專書。

雖然當中的案例是老年失智症,而這邊是腦中風。
但是兩者,加上意外造成的癱瘓,以及其他五項特定傷病,
就占了需要照顧者長期照顧的意外醫療狀況中,

超過八成到九成的部分。

這也是目前政府和商業保險在強調要重視的觀念,一種責任的分擔。


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家庭背景。
相同的情境,相同的掙扎,相同的內疚。


鼓勵大家,
去跟身邊各家公司也好,
相關領域的理財保險顧問,談一談這方面的訊息,這方面的資訊,

讓自己找到人幫助,分擔和協助,未雨綢繆。

退休規劃和風險轉移,都只能預防,預先做。
因為退休準備需要花時間累積,而風險轉移需要在健康的身體體況之下,才能完成,
就像預防針一樣。

或許,自己和親人,在人生航行的旅途中,
都可以更安穩平順,

都可以擁有更好的照顧和更有尊嚴的生命歷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